3月26日 星期一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内蒙古艺术学院首页

公共课教学部举办“当代草原歌曲的时空演变 与意义重构的社会学分析”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7-04-16 11:37:29  作者:张巍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3月24日上午,受公共课教学部的邀请,内蒙古师范大学常宝教授在我院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当代草原歌曲的时空演变与意义重构的社会学分析》的专题讲座,公共课教学部全体教师到场聆听,额尔敦副主任主持讲座。
  常宝教授从草原歌曲流行的社会现象谈起,结合当前流行的草原歌曲代表作《蒙古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从艺术社会学角度探讨了内蒙古草原歌曲的演变。他首先谈到了“草原”这一概念的广义与狭义,认为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文化和草原文化形成发展的摇篮,科尔沁草原充满悲情和忧伤的草原歌曲正是汉文化与蒙古文化交汇而生的叙事民歌。常宝认为,除了悲情和忧伤的情绪表达,赞美始终是草原歌曲的主要风格,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到80年代创作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早期草原歌曲逐渐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接受。
  常宝还谈到了漂泊与反思的音乐人及其创作,认为草原歌曲也和草原人一样开始进入“漂泊”阶段,并且“漂泊”是时空的距离感,也是心灵的孤独感,而孤独的心灵需要寄托,需要回归。由此,他介绍了《雕花的马鞍》等乡愁主题的草原歌曲,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腾格尔创作的以留恋、反思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自此草原歌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反思性歌曲的创作。草原已隐藏于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文化与心灵的概念,并步入世界化的进程。因此,草原歌曲的时空与意义完成了从自然到心灵再到世界的演变。
  本次讲座系我院2016年通识教育系列学术讲座之一,也是贯彻落实学院例会制度所举办的专题活动。活动旨在开拓教学研究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增进学术交流,推进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通识课程教学质量。


  常宝简介: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硕导、民族发展与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民族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专家咨询组专家;诗人,词曲作家,音乐评论人。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