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音乐文化论坛”第二期在我院如期开讲
2016年11月30日19:00—21:00,由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主办,我院音乐学院和教务科研处承办的“北方草原文化论坛”第二期,在我院教学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论坛邀请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我院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李世相教授,作了题为《草原歌曲的学理性特征探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会长、我院教务科研处处长苗金海教授主持。
学术报告第一部分首先对草原歌曲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将其定义为“以北方草原文化为依托、以蒙古族传统音乐为特色、经词曲作家精心创作、演唱者倾情演绎的原创歌曲。”阐释了草原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爱的表达”是其永恒的主题和核心内涵,也是草原歌曲的审美之源。随后,李世相教授回顾了草原歌曲的创作历程,并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介绍了草原歌曲创作群体中三代词曲作家的不同艺术风格与创作特点,指出当前草原歌曲创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报告第二部分从宏观层面重点分析了草原歌曲的旋律线条展衍特点,具体划分为:1.拱形乐句的旋律展衍;2.动机贯穿式的旋律展衍;3.民歌素材重塑式的旋律展衍;4.蒙古语特色的衬词歌腔展衍;5.丰富灵活的变调展衍。
报告第三部分从微观层面着重分析了草原歌曲的腔调特色,归纳出五种基本方式:1.原位音程(窄音程)为主的叙述抒情;2.音阶式旋律的反向折转特点;3.五声调式三音组的环绕式进行;4.旋律骨干音上的润腔装饰;5.对蒙古族民族文化元素的全面汲取。
报告第二、三部分的最大特点是引用了大量优秀草原歌曲的创作实例,讲解深入浅出,举一反三,通俗易懂。另一特点是结合理论阐释现场播放了作曲家本人创作的《我将走向远方》《奶茶情》《草原夜色多美好》《晚霞牧歌》《我的草原风》《每当我唱起牧歌》等艺术歌曲,与大家分享了甘苦自知、苦中有乐的创作历程和如何与歌唱家合作打磨、推出作品的过程。这些草原歌曲以艺术歌曲为主,分别由我院教师高敏、杭红梅、李妮娜、罗英、鞠善日、贾忠等优秀的歌唱家演唱。
精彩的报告、精美作品,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报告人与听众的随机互动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本次学术报告会吸引了来自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的会员、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和我院的师生,共140余名观众聆听讲座并参与了学术互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作为新推出的系列学术活动,“北方草原文化论坛”旨在推动区内外的学术交流,开阔内蒙古音乐学人的学术视野,把握北方草原音乐文化与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提升自治区音乐学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进而推动“草原乐派”的建设。
在结束报告会的主持词中,苗金海教授认为本次学术报告会凸显了学术的力量和研究的价值。作为“草原乐派”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李世相教授身体力行、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创作与研究经历,歌唱家们精益求精、追求个性化演唱风格的艺术实践,都表明艺术是在研究基础上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经验,脱离学术的艺术只是技术,不是艺术。每一位师生都应该更加重视研究的重要性,只有研究才能推动音乐创作、表演、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左图: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我院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李世相教授做专题讲座;右图: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会长、我院教务科研处处长苗金海教授主持讲座
左图:讲座现场;右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