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文化论坛”第一讲在我院举办
2016年9月18日,由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和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务科研处联合主办的“北方草原文化论坛”第一讲,在我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办。论坛邀请享誉国内外的影视人类学家、导演、作家、新疆师范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刘湘晨先生为主讲专家,特邀著名文化人类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首席专家、社会人类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日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罗红光博士作为点评专家,作了题为“影像的构成——纪录片《祖鲁》展映与交流”的学术报告会。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会长、我院教务科研处处长苗金海教授主持了学术报告会。
纪录片《祖鲁》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立项以来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之一,由刘湘晨教授执导,并亲自担任主摄。“祖鲁”是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区世代居住的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祖鲁”一词是按照当地蒙古语发音的音译,在内蒙古地区一般音译为“珠兰”,意译为“灯”。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自然生态和当地蒙古族牧民的文化生态,以两个蒙古族牧民家庭为主线,讲述他们翻越数座达坂,来到天山深处冬季牧场轮牧的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正值农历10月25日祖鲁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的圆寂之日。影片中,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巴音布鲁克蒙古族牧民,以点亮亲手制作的祖鲁(酥油灯)来祭祀宗喀巴大师,每位家庭成员虔诚祷告,表达着自己美好的生活愿景,祈盼祖鲁给世界以光明,给被暴风雪隔绝五个月的日子以一次心灵的观照与暖意。纪录片以丰富而灵动的镜头运用和细致入微的音声刻画,展现了巴音布鲁克蒙古人真实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以平凡之中见新奇的艺术表现力,唤起了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刘湘晨教授曾在致美国欧亚学会第14届年会的信中写到:“文明在不同区域的分布,让我们能够在瞬间看到人类自原始社会到后工业时代数千年、甚至更久远的清晰轨迹,每一个片段相互对照,都有各自形成的脉络、原因与独特的价值。这种多样与丰富,正是人类的趣味与整体发展的动力之源。而互为参照的多样性,正是人类社会今天的现实与我执意坚守的价值。”这一理念在纪录片《祖鲁》和当日的讲座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阐释,现场8位观众的积极提问和两位专家的精彩对答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真诚的交流和热烈的气氛,将技术性的探讨与学理性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
本次学术报告会吸引了来自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的会员、内蒙古电视台和部分盟市地方电视台的影视编导与相关专业人员、内蒙古艺术学院和多所区内高校的师生,共120余名观众聆听讲座并参与了学术互动。作为新推出的系列学术活动,“北方草原文化论坛”旨在推动区内外的学术交流,开阔内蒙古音乐学人的学术视野,传递北方草原音乐文化与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推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论坛第一讲的成功举办,让在场听众对影视人类学学科有了具体而感性的了解,促进了影视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两个相近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许多在场的音乐学者也表达了准备投身于影视人类学纪录片拍摄的强烈愿望,表示今后会以新的视角和理念投入自己的田野工作。此次活动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音乐学、影视人类学学科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左图:刘湘晨教授举办专题讲座;右图:我院教务处处长苗金海主持讲座
左图:罗红光研究员点评;右图:讲座现场
观众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