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 星期一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内蒙古艺术学院首页

乔建中、萧梅、张振涛三位专家莅临我院音乐学院进行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6-03-09 09:08:53  作者:张巍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16年3月7日下午、8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前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乔建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张振涛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建设“中国音乐生态学”团队带头人萧梅教授,莅临我院音乐学院分别进行了题为《民族管弦乐队与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乐谱学》、《“制度性表演”研究——以萨满研究为例》的专题讲座。
  乔建中教授的讲座立足于现代民族管弦乐队诞生的历史积累、从郑靓文大同乐会到中央广播国乐队——开风气之先的乐人与乐队、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新起点、新历程三大方面展开了论述,让我们了解了明清以来逐步稳定的十类乐队组合及现状,并解析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传统乐队的改革、发展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几代器乐艺术家的心血,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新音乐文化的一个硕果。乔教授思维敏捷、条理清晰,使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张振涛教授的讲座以“乐谱与记谱”为切入点,对比中西方记谱差异,提出了“钟表”与“鼓”文化对比与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不同记谱理念,主要依据把音乐放入文化背景中展开探索——以节奏为例,将中国传统乐谱“欠缺”的方面:无法记录音长、节奏符号不完备作了深入的剖析。探索国外记谱法的源头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节奏术语,提出中国打击乐器在节奏方面的重要作用,带领与会人员领略工尺谱的博大精深,感叹老古人智慧的伟大结晶,张教授语言抑扬顿挫、妙语连珠、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萧梅教授在正式开讲前向我们传授了在写学位论文时所关注的思考点,要本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在田野过程中修正,提升,寻找意义何在?举例了广西壮族的巫婆是中国南方的萨满,提示我们在做学问时要有调查才能有发言权,对比南北萨满文化的异同,结合刘桂腾老师对萨满鼓的研究,以及狭义萨满与广义萨满的界定标准作了详细讲解。中国的文明是礼乐文明,而萨满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核心,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与现在、上古、中古的研究做对比,形成对话,从音乐的角度研究,做立足点,为整个文化事业做贡献!进入田野,研究萨满的女性色彩,即使是男性,也要打扮成女装的文化功能进行交流,半人半神,以鼓为法器、坐骑,用布遮脸,就可以看到另外的世界,阴阳相隔。而对于萨满的功能性是指其为上天的一条路,沟通不同的世界,要出现晕厥的现象,体现了制度性的展演,是沟通天人的保障,以身体为祭坛,巫道一起表演,巫为女,口传,道为男,书本!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女性色彩对于社会边缘的反抗,由于时间限制,萧老师无法更详尽的对于仪式音乐——萨满的讲述,所以,我们期待萧老师再次给我们带来音乐与文化的饕餮。
  三位教授在讲座后分别与师生进行了答疑交流,详尽的回答了学生所提问题。杨玉成教授分别对三场讲座进行了总结。鼓励广大师生要培养学术泰斗所具有的学术品质,理论结合实际的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这三场讲座学术意义重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科研途径,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另一片天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乔建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任福建师大、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学术顾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2006—);《音乐研究》副主编、《人民音乐》《音乐艺术》编委;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顾问;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著有《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与苗晶合著)《瑶族民歌》(与何芸、伍国栋合著)《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历史地理研究》(1998,首版;2009年,修订版)、《叹咏百年》、《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中国音乐》、《国乐今说》、《乐事文心》、《望—一个老农28年间守护一个民间乐社的口述史》《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流域民间音乐巡礼》等,编著、主编《中国音乐年鉴》(1990—1992)《中国音乐典藏大系》、《中国锣鼓》《中国传统艺术百科词典音乐卷》《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传统音乐卷》《华乐大典•二胡卷》、《中国音乐地理—晋陕黄土高原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30年论文选》《全国首届鼓吹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辞书、学术文集共16种。

    张振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中国音乐学》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央视“青歌赛”原生态组评委。1995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学位、2001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诸野求乐录》、《风声入耳》、《燃烧的琴弦》等,主编《杨荫浏全集》、《黄翔鹏文存》、《中国工尺谱集成》(十卷)。

    萧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建设“中国音乐生态学”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教学,长期坚持田野考察,方向有仪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及跨界音乐、乐器学、音乐档案管理、声音生态学研究等。主要著述有《音乐文化人类学》(合作)《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田野萍踪》《1900—1966中国大陆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中国民间信仰仪式中的音乐与迷幻》(合作);长篇音乐民族志《呼舞吁嗟祈甘霖—西(陕)北地区祈雨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唱在巫路上——广西靖西壮族“魔仪”音声的考察与研究》撰稿及主编《古乐风流》(中英文乐器图鉴),亚欧基金会(ASEF)论文集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等;在重要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学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做主旨即主题报告。2000年以来,主持多项国际国内重点课题,包括教科文社会信息部课题《中国传统音乐“濒危音响档案数字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世界记忆”音响档案管理系统研究》(一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中国仪式音乐的地域及跨地域、个案与比较研究》(重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民间信仰仪式中的音乐与迷幻》(一般);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基础资源数据库》、《声音中国:音乐生态学影音民族志系列》。主要社会兼职为《大音》学刊主编,中国音乐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执委(2011—  )及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音乐文摘数据库(RILM)国际联合部委员(2012—  )。